“地王”现象十问 政府何时出手干预

“地王”每年都会出现,但今年的“地王”来势之猛、数量之众,已经远超以往。那么,这一轮“地王”现象的背后,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追问的问题呢?


一问:谁在炮制“地王”

央企和上市企业成为这一轮“地王”制造者的主力。

据 统计,2016年前5个月,全国土地市场总价超过15亿元的105宗高价地块,成交总金额为3288.2亿元,其中有52宗被国企获得,信达、华侨城、招 商蛇口、电建地产、鲁能集团、葛洲坝(600068,股吧)、保利、中铁、中冶等央企共同制造出15幅“地王”。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,按总价计,最高的 50宗地中,有42宗为央企和上市公司获得,占比超过8成。

这些企业可以大致分为两类,一类纯粹有钱,比如信达;还有一类就是有追求的企业,比如目前排在二三十位左右,尚未挤进“前十”,但希望做大做强,比如金茂,自从宁高宁入主之后,这家企业近期在土地市场表现得非常高调。


二问:地王来自哪里?

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成为“地王集中营”,个别三线城市也出现了“地王现象”。

一 线城市自不必说,每推出一块地,必然会遭到“哄抢”,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和广州,近期所推出的地块,均成为了“地王”。热点城市如南京、杭州、合肥、苏 州、厦门等22个热点城市,近期也是“地王”频现。值得注意的是,个别三四线城市也出现了“地王”,总价和单价都不断被刷新。如时代地产在东莞以9.15 亿元摘得横沥半仙山村地块,楼面价达到5690元/平方米,溢价率超过400%。“地王”挑地方,有其特殊原因,业内人士指出,即使在一系列去库存政策的 影响下,三四线城市依然不温不火,导致更多资金、企业聚集在一二线城市释放。


三问:为何今年更甚

地王年年有,但为何在今年呈现集中爆发态势?

有 统计显示,在上一个“地王年”2013年,全国的“地王”数量也不过60幅。但今年开发商更加任性,据统计,今年以来,22个热点城市“三高”地块达 118宗,其中有51宗地溢价率在100%以上,最高达400%。究其原因,主要还是房企从银行拿钱容易了,政策环境转变激发了房企拿地的需求。


四问:底气来自哪里

“地王”的潜台词就是高价拿地,那么那些敢于频频砸下重金的房企,为何会底气十足呢?

用 业内人士的话说,“地王”保本的前提是,未来两年内所在板块房价要涨50%。未来房价真能涨这么多?谁也无法下结论。那么结论就只有一个了,即高价拿地的 本意,并未指望“地王”项目赚钱,颇有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味。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在央企合并的大背景下,谁握有土地等优质资源,谁就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, 于是也不难看出包括部分具有央企背景的地产公司会成为“地王买手”,如鲁能、电建、葛洲坝等公司,近期频繁出手。


五问:带来什么影响?

“地王”现象能否推高市场预期,购房者会不会心甘情愿为之买单?

“地 王”的出现,的确会带动房价的上涨。如位于上海泗泾“地王”周边的“国贸天悦”项目,一期售价为2.8万元/平方米,而近期新推房源已经提价至3.3万元 /平方米。可见“地王”的出现,会促使在售项目提价。记者了解到,在上海、南京、苏州、合肥等城市,“地王”楼板价高过在售项目售价现象也已屡见不鲜,即 所谓“面粉价格贵过面包”。

但市场能否接受未来的价格水平,除了地段本身,品质、服务质量、开发商所提供的物业标准等也会对溢价产生影响。如果商品与定价不匹配,不会有客户来买单。所以“地王”项目的价格水平到底能不能为市场接受,市场会给出答案。


六问:风暴还要刮多久?

这一场“地王”风暴还会持续多久?到何时才会结束?

5 月份迎来了一个高潮,但业内人士认为并不会就此停息。从目前来看,北京、深圳、广州等一线城市土地市场还算平静,动静并不大。但背后其实是暗潮汹涌,品牌 房企在暗中较劲厮杀,一线城市势必还会迎来“地王”大战。以上海为例,上海新推地块都成了“地王”,如泗泾地王、周浦地王、顾村地王等等,或许就是明证。


七问:有无 “做局”可能?

新“地王”登基之时,笑得更开心的或许是老“地王”。

记 者注意到,在不少新“地王”的角逐战中,都有周边老“地王”的影子,不知是有意或者无意,这些企业在拍地的时候对新地块进行抬价,从而推动了新“地王”的 诞生。也有业内人士则表示,用新“地王”为老“地王”解围是房企的惯用策略,高地价可以反哺周边的房价。由此看来,“地王”的出现,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 开发商联合做局的可能性存在。不过,这种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到底能玩多久,是否能够一直玩下去,这是个未知数。


八问:未来如何退出?

“地王”项目能否全身而退?这要看未来市场脸色了。

当 媒体爆出上海周浦“地王”项目未来售价至少要接近8万元/平方米水平才能实现盈利时,市场一片哗然。那么未来这些“地王”能不能全部实现盈利?答案是否定 的。据了解,国内某一线房企于2012年在杭州三堡板块以1.8万元/平方米的价格拿下的“地王”,首期开盘售价仅2.5万元/平方米,最近才涨至3.5 万元/平方米。业内人士表示,除了一线城市及部分热点城市之外,不少“地王”前景难料,如果经济转型成功,那么一线城市对房地产的支撑将加强,而其他城市 可能面临“赔本赚吆喝”的尴尬情形。


九问:标杆房企为何不参与

在这一轮“地王”现象中,排在前十的千亿级房企并不多见,这又是为何呢?

最 典型的例子是5月27日万科信达联合体杀出重围以123.18 亿元竞得杭州滨江区奥体单元地块,造就2016年全国总价地王,但随后万科方面认为地价过高而退出合作。不过包括万科、绿地、恒大、碧桂园等企业近期并未 “闲着”,同样动作频频,只不过没有刻意去抢“地王”。有机构跟踪监测显示,万科近期在全国各地已经拿下了27幅地块,而恒大、碧桂园等企业早在去年就开 始大规模囤地,已经跑在了市场的前面。


十问:政府何时出手干预

地方政府不会坐视不管。

为 了抑制土地市场过热,各地政府也是各有对策。苏州政府开创了土地市场的“熔断”先河,5月25日,在苏州发布“土地限价令”后的首场土地拍卖上,就有地块 因为叫价过高而被终止出让。此外,南京5月27日也宣布实行土地出让最高限价办法,在热点区域的住宅用地出让时,由政府设定地块的出让最高限价。业内人士 估计,可能会有更多的热点城市采用不同的措施,来抑制土地市场过热现象。